Uzanto:ScoutT7/provejo

El Vikipedio, la libera enciklopedio

高鐵大道[redakti | redakti fonton]

高鐵大道與世賢路路口。
嘉義市政府設置之高鐵大道與世賢路中英文雙語標誌。

高鐵大道嘉義市重要聯外道路之一,起於嘉義縣太保市保鐵一路、終於嘉義市西區友忠路,其中高鐵站區世賢路間路段編為臺18線一部分。做為嘉義市與高鐵車站間的聯絡道路,其亦藉垂楊大橋垂楊路銜接,可通往嘉義車站前站商業區及垂楊路商圈[1][2]

行經行政區[redakti | redakti fonton]

(由西至東)

歷史[redakti | redakti fonton]

2006年6月,為了供即將開放的高鐵嘉義站聯絡嘉義市而興建之50米道路啟用,此即高鐵大道,當時通車之路段自保鐵一路起至世賢路二段迄,全長約12公里;同年10月,行政院公告將故宮大道至世賢路二段間之路段納入臺18線。2007年1月6日,嘉義公車捷運開始營運,並於隔年1月31日啟用站臺及專用道,其中高鐵大道設置了長約10公里之專用道及嘉義交流道東站、大溪厝站兩站

公道一(臺18延伸線)聯絡道路建設計畫[3][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工程緣起[4][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公道一第二標工程告示牌(於垂楊路)
公道一工程起點(世賢路二段與高鐵大道路口)。
公道一第一標終點(中興路口),中興路為公道一第一標與第二標分界線。
公道一第二標起點(中興路口),中興路為公道一第一標與第二標分界線。

惟其路線並未直接連結至嘉義市之核心發展地區,亦無法使高鐵臺鐵運輸進行有效整合,致影響嘉義都會區整體運輸效率功能提昇。 基於嘉義都會區整體繁榮及均衡發展需要,嘉義市政府提議延伸上述高鐵50米聯外道路系統進入市中心區,並建議沿「公道一」延伸,以提昇高鐵50米聯外道路之運輸功能;2008年委託辦理「嘉義市公道一綜合規劃」,2009年委託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辦理「嘉義公道一委託測量、設計及地質探查」。 本案由嘉義市政府委請交通部公路總局西部濱海公路南區臨時工程處代辦,並於2009年11月18日與得標承攬廠商華村營造公司簽訂工程契約。

計畫範圍[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公道一聯絡道路建設計畫道路全線皆在嘉義市西區,起點由高鐵大道世賢路二段路口起,平面道路皆在中央大排兩側單向行駛,與興達路四維路以及中興路平面交叉。從福義街口開始為高架道路起點,與友忠路博愛路二段臺鐵西部幹線縱貫線立體交叉,全線終點位在力行街、新建街和垂楊路口,最後銜接至垂楊路

沿革[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平面道路[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公道一為聯結高鐵聯外道路進入嘉義市區的交通要道,嘉義市政府委託交通部公路總局辦理發包、監造及施工,全線沿嘉義市中央排水幹線施作,自世賢路口起跨越臺鐵縱貫鐵路銜接垂楊路新民路口。其中第一標平面道路拓寬工程於2009年12月21日開工。另外,中興路口以東的第二標高架路段新建工程已於103年8月完工,全長1,302.5公尺,總工程經費約11億多。預計103年9月通車後,將可有效疏解博愛路嘉雄路橋交通壅塞情況,並改善沿線景觀,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契機。

公道一平面段全長860公尺,西起世賢路沿中央排水南、北兩側往東經四維路僑嘉三街,東迄中興路,總工程費用約1億6千萬;南、北兩側道路路寬各為17公尺,每側各設置二線快車道、一線慢車道,道路外側設置人行道,沿線並廣植草皮及七里香蜘蛛百合灌木進行路容綠美化。 嘉義市公道一平面路段歷時2年施工,已於20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平面道路路段全線正式通車。[5]

高架道路[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公道一為聯結高鐵聯外道路進入嘉義市區的交通要道,嘉義市政府委託公路總局辦理發包、監造及施工,全線沿嘉義市中央排水幹線施作,自世賢路口起跨越縱貫鐵路銜接垂楊路新民路口。其中第二標高架道路興建工程於2011年1月23日開工[6],自中興路口起,沿途經過福義街、友忠路博愛路二段以及臺鐵西部幹線縱貫線,至新建街、力行街口與垂楊路銜接。2014年4月15日,進行跨越臺鐵西部幹線縱貫線工程,工程期間,為配合臺鐵正常營運,實施夜間高壓斷電措施,從凌晨一點半至四點半,工期為一個月[7][8]

嘉義市公道一高架路段歷時3年半的施工,已於2014年8月25日完工;9月13日通車。做為銜接高鐵大道垂楊路的道路[9][10]

道路命名[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公道一計劃道路命名分為兩部份,平面道路為高鐵大道延伸,故命名為高鐵大道;高架道路則因考量公道一高架橋自垂楊路出發連結直通高鐵大道,且垂楊一詞蘊涵有在地情感因素,用路人聽其橋名便可以明瞭高架橋所在地、方位,因此取名「垂楊大橋[11]

  • 第一標平面道路段(含第二標中興路至友忠路口平面道路):高鐵大道
  • 第二標高架道路段:垂楊大橋
  • 第二標平面道路段(新建街至臺鐵西部幹線東側):垂楊路

工程事故[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工區民宅淹水[redakti | redakti fonton]

箱涵落差25公分[redakti | redakti fonton]

2014年3月19日,公道一計畫工程附近住戶質疑箱涵落差25公分,是否會再度淹水。新西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貴禾與嘉市議員廖天隆至工程現場會勘;承包工程設計的台灣世曦公司回應,考量西側箱涵下游坡度緩,水流速度慢,排水不順,設計時將西側箱涵加高二十五公分作為改善,與東側箱涵高低落差則設有漸變段面,另西側箱涵雖孔數減少為兩孔,但孔寬增加一公尺,經計算足可順暢排水[12]。關於此事件,嘉義市政府做出回應,說明此工程於規劃設計階段,已針對排水構造物之洩水坡度及方向等水理條件進行分析,發現垂楊路尾下游排水坡度非常平緩,水流速度緩慢,排水不順,溝底常有污泥淤積。因此,規劃設計新設雙孔箱涵時將雙孔箱涵底部高程提高25公分,增加下游洩水坡降,提高排水流速,因而可提高排水量;新設雙孔箱涵與既有三孔箱涵之銜接處,以5米長之漸變方式銜接段舊箱涵高程,銜接處採平順銜接,成為一緩坡,並不是高低差斷層設計。此設計在枯水期不會影響排水功能,但遭逢豪大雨時,可使排水流經該處後形成水躍現象,加速排水流速,除增進排水量之外,尚有清淤的功能;舊有3孔箱涵寬度各為5米,深度2.8米,排水段面積為42平方米,新設2孔箱涵寬度各為8米,深度2.8米,排水斷面積為44.8平方米,大於舊有3孔箱涵之排水斷面積,完工後,不僅不會影響垂楊路箱涵原有之排水功能,反而加大了排水斷面積,增加排水流速與大雨清淤之功能,因此,未來只要降雨量未超過原設計之排水容量,決不會有淹水狀況[13]

鋼樑不慎滑入附近民宅[redakti | redakti fonton]

高架道路路面缺失[redakti | redakti fonton]

2014年9月9日,嘉義市市長黃敏惠偕同嘉義市政府官員實勘,發現尚未通車的高架道路柏油路面出現補丁、排水孔不通、鋼筋外露等重大缺失,黃敏惠立即要求施工單位改善。

沿線設施[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參考文獻[redakti | redakti fonton]

Ŝablono:嘉義市重要道路

升降式月臺門[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升降式月臺門是一種鐵路運輸設備,裝設於月臺上隔離乘客與路軌,待列車進站後再開啟供人進出車廂,以避免人員蓄意或不慎進入路軌而造成死傷。其與傳統之全高式月臺門半高式月臺門的不同在於升降式月臺門能容許開門位置不同之列車停靠同一月臺。

應用[redakti | redakti fonton]

日本[redakti | redakti fonton]

韓國[redakti | redakti fonton]

光州都市鐵道1號線鹿洞站